下载APP
PC开播
联系客服
:若有妙缘见者,随喜明慧。今日分享智慧之,为何我们说开悟后才是“真修行”,也叫悟后起修。很多人都会问,你都开悟了还修什么?我们从开悟达到正悟还有一段距离。当你真的开悟以后你一定清楚你要修什么,并不是去修本心,因为本心本自清净,本自具足了不需要修。所谓的“明心见性”,解决的是我们的思想见地的问题。人们内心深处常声,我不开心,我有心事,我想不通,我很纠结,他凭什么,我怎么就那么难,我怎么那么不顺诸如此类等等…因为我们的人生有限也有诸多迷惑,所以我们活得一塌糊涂。我们所以活得痛苦、焦虑、抑郁,甚至有些人表面上装得很镇定,实际上内心深处非常的痛苦纠结。而当我们见到了我们的“自性”,那么这个疑惑就解决了。相当于我们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真相,等于我们眼睛睁开了,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得到我们要修什么。 开悟前,我是要将我们的疑惑统统去除,也就是“贪嗔痴慢疑”中的疑去掉。当我们开始之后,我们就是要将我们的习性改过来,也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的问题。“明心”进行之前,我们的人生都是建立在“我”的基出上。而进行之后,我们知道这个我是假我,所以我们等于重塑了一个价值观。人生于是以“无我”为中心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所以这样一来,我们之前有我的这种人生的那个“习气力量”还存在。疑惑虽然去掉了,但贪、嗔、痴、慢这些东西都存在,还在起作用。所以这个时候你的修是修什么呢?就是把这些贪嗔痴慢渐渐减少去掉。怎么去修?就是“觉照观察”,用安住在空心上的真心去观察妄心,观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,知道能够保持在本心中,如如不动从而达到圆满。 什么是真心,来举个例子,比如你的眼前有个杯子,这个杯子在这里,一定有生成这个杯子的原因,才会有你看到这个杯子的果,有因必有果。可是有一样东西它是自然而成,不生不灭,本来就存在的,就是我们的“自性”,也叫本心,而你想去找它的这颗心叫“攀援心”(看文末补充),为什么你找不到,可是它却存在,它存在在哪里?实际上它就在当下,它从没有一天离开。可为什么我们找不到?因为我们被“执着妄想”的“小我”给遮住了,小我越多欲望也就越大,就像天上的太阳时常会被乌云遮住了,你看不见它,但它(太阳)就在那里。因为性能起心,性就是他的体,心就是他的用。用来干什么呢?就是让六根起作用,所以六根才能接触六尘,这是心的作用。所以我们的眼能看,耳能听,舌头能尝到,这些作用都是心的作用。当我们对本心不了解的话,我们就容易被六根和六尘所障碍。所以为什么会说用心听,听是你的心在听。这个心在听,是因为你有一个自性。 众生去接触到六尘,它就变成心。所以心是性的妙用,一个是妙用,一个是本体,没心六根起不了作用。所以圣人和凡夫都是一样,都是心在起作用。那差别在哪里呢?差别在圣人知道这个是杯子,寥寥分明而不执着于杯子。因为他知道这是心所投射出来的影子而已,你会执着投影在墙上的画面吗?“本来无一物”,这个叫心,接触六尘就变心,圣者对这一切的现形和“六根八识”(看文末补充)运作规律都寥寥分明,不会执着。而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人,只是把这个投影当做了实有,而去攀援它去执着它而放不下它。所以凡夫就在这些影像里面循环,所以才会有那一句,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 而我们要修什么?不是去修这些影像投影,而是去修能看破影像投影的真相,这就叫开悟。内在能量越高,心灵越通透,越容易开悟。而我们每天却都在大量的消耗能量,入不敷出。 怎么样节约“能量”?其实就是不要耗脑,不要转的太多太快,不要形成“这要那要还要”,不要膨胀你的欲望,不懂知足,无形中做了自己情绪的奴隶。 你要安定下来。也就是学会“止”,你要让大脑停下来,这就是改造自我的开始。这里并不是让你不思考不运转了,而是我们要有这个能力,让它“缓下来”,让它慢下来。当你大脑慢下来,这个耗能的机制就能缓下来,能量就能节约。这也就是为什么能量不稳定前有许多人会打坐修炼,一定能量下的坚持绘画,写书法也是同理。这里所说的“止”不仅是减少了耗能,而且是聚能。当你的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,各种神通自然会显现出来,不需要到外面去求。而当你的能量和所用能力不匹配的时候,就容易给自己造成巨大的消耗,反而容易出问题。所以我们要“向内求”,守住自己内心的能量。 这也就回到了我前几日所说的,“ 凡事向外求,十年如一日。向内求,日日如新生。” 我们观内心而本自具足,阅万物而虚怀若谷。内求诸己不假外物,吾性自足不假外求。心如止水,方能照见世间万象之争。波澜不惊,方显英雄本色。于困境中觅得解决之道,又言,自知者,智之始。自省者,强之基。日省吾身,瑕疵渐去。如琢如磨,终成美玉。再者,自律为舟,勤奋为帆,方可达人生之彼岸,绘就斑斓画卷。持之以恒,滴水穿石,岁月不负自律人,愿诸君共勉之,于平凡中见非凡。如若见者随喜,妙法智慧生,能持而觉知者,生生不息。 补充: “攀援心‌”是指意识心对某一对象或观念的持续关注和执着,这种关注和执着会导致心理上的困扰和困扰。‌攀援心的表现包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的持续思考、回忆和执着,这种执着会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,导致心理上的困扰和不适。 攀援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 1. 心理困扰‌:攀援心会导致人陷入对某一事物或观念的持续思考,无法自拔,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和不适。 2. 影响生活质量‌:攀援心会使人无法专注于当前的任务或活动,导致工作效率下降,生活质量受到影响。 3. 影响人际关系‌:攀援心会使人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偏见和分别心,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谐。 为了解决攀援心,可采取以下方法: 1. 观止法‌:通过观察和停止对某一事物或观念的持续关注,用智慧来观察和停止这种执着。 2. 觉而不动‌:通过觉知念头的产生,不进行分别和联想,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不动。 3. 放下执着‌:通过放下对外部事物的执着,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清明。 “六根八识” 在佛教中,六根和六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,它们与修行者的修行和悟道密切相关。六根指的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而六识则包括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这两组概念共同构成了佛教对于人类感知世界的理解基础。 六根‌: 1. 眼根:视觉器官,负责看到外界的色尘(颜色、形状等)。 2. 耳根:听觉器官,负责听到外界的声尘(声音)。 3. 鼻根:嗅觉器官,负责闻到外界的香尘(气味)。 4. 舌根:味觉器官,负责尝到外界的味尘(味道)。 5. 身根:触觉器官,负责感受到外界的触尘(触觉)。 6. 意根:思维器官,负责思考和意识活动。 六识‌: 1. 眼识:对视觉信息的识别和处理。 2. 耳识:对听觉信息的识别和处理。 3. 鼻识:对嗅觉信息的识别和处理。 4. 舌识:对味觉信息的识别和处理。 5. 身识:对触觉信息的识别和处理。 6. 意识:对前五识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,形成个体的认知和意识活动。 -此外,佛教中还有“八识”的概念,即在六识的基础上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,形成完整的八识体系。 7. 末那识:意识的根本,负责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维护。 8. 阿赖耶识:一切精神现象的根源,包含所有潜在的种子,是宇宙一切精神现象的根源。 #开屏遇见你##智慧明觉##烟火向星辰##dating##唯##我的生活日记# #日记Yui'sDiary# #东皇太一##红尘修行#
27
0
2
评论
发送
暂无评论